华商期货:究竟是现货还是期权?
首先,从现货情况来看,2022年以来,全国两会召开期间,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关于推进以县域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坚持以县域为重点的城镇化建设,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深化城镇化进程,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也是国家提出的“以县域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
另外,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主要是对于政策关注度高、政策力度大的项目群体。以贵州、甘肃、新疆为例,各地要统筹考虑当地县域的基本结构和产业布局。
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在答记者问时曾表示,将“十四五”规划中的“三农”列入重点工作内容。明确了地方在这一思路出发点,围绕资源要素在发挥财政支持、保障产业链稳定、推动经济平稳发展等方面给予倾斜。
关于土地出让和耕地承包的情况,近期,期货日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由于国家对于分配土地、给农业生产提供补贴,土地种植收益可观,种植成本相比化肥、农药等农资生产要低,随着期货市场的发展,农户对农产品的积极性提高,但农户惜售情绪增加。近期,部分地区在价格下行的情况下种植收益下降,也成为农户减少风险的“分水岭”。
进一步分析来看,近年来,国家持续完善政府粮食和农产品补贴政策,特别是今年先后在新疆、内蒙古、甘肃、青海等地展开了相关试点,保障农民收益,也对保障粮食安全、农民合作社等,保障农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地方的大力支持,让土地流转的收入,在财政支持下大幅增长,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也给了相关企业更高的‘增量’。”有期货界人士对记者说。
郑商所相关人士也认为,要加快推进地方粮食及农产品期货上市,按照前期工作规定,省级财政资金、专项资金和地方政府托管等机构,向支持种粮农民发放贷款,引导其向种粮大户、合作社等农户、合作社、小微企业等主体购买粮食、大豆、玉米、糖、棉花、大蒜等期货,使农民受益,但也有地方的探索为其他市场主体、农民开展多种增收提供契机,不利于财政资金和农业合作社等市场主体发展。
市场人士表示,地方政府代表需要用“三农”的实际行动,实现农户对“三农”的“感召”,确保其相对顺利的经营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