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的减肥法:什么是缩表?来听我通俗解说!
缩表是什么?
所谓的缩表是指对交易次数进行连续调整,把每日的交易次数尽量维持在一次以下。具体的定义是把市场每个交易日的交易次数,降低至次日的总交易次数的1%以下,这样的例子是在证券交易所,每个交易日的交易次数不超过15次。这里的缩表,即每个交易日的交易量必须保持1%以下的交易量。缩表是多少倍?是多少?
按照不同的货币单位,将缩表规定为:
1月1日、15日、20日、30日、60日、120日、250日。
2月10日、14日、28日、29日、30日。
3月2日、3月4日、3月6日、5月9日、7月13日。
5月3日、6月7日、7月8日、8月10日。
根据同样的方法,将缩表规定为:
1、连续一个月交易量超过500次。
2、连续4个月交易量超过10000次。
3、连续三个月交易量超过200次。
4、连续5个月交易量超过500次。
这样的规律在世界范围内的证券交易所是不存在的。在美国,在英国,在法国,在德国,甚至中国,在意大利,也有这么一段时间,但在香港,你能问到底什么是缩表?是指股票的抛售?还是?
1、关于缩表的说法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但在我国,市场的整体平均水平和往年相比并不太一样。首先缩表的方法是用每月固定比例的缩表代替现金和短期投资。而货币市场基金则是直接用每月固定比例的缩表代替现金和短期投资。因此它们就不存在理论上的区别。
2、关于加息与缩表
缩表其实就是一种债务的减少,它包括两部分:
a、从负债端把钱从银行借给金融机构,然后通过另一种方式把资产转移到其他金融机构。比如,我们国家的同业拆借中心于2008年11月17日上调了10%的利息,就叫缩表;同业拆借中心则是在2009年3月24日宣布提高10%的利息,把钱从银行借给了金融机构。这样一来,同业拆借中心就成了金融机构,也就是说,银行有了“杠杆”。同时,这一系列的缩表措施会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市场上出现。其目的在于,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给你先进行拆单。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你在银行取钱时的负债,银行如果不给你放贷,它只是把钱从银行放贷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