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1月份,我国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4.6%,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5.4%,这是自2011年以来的首次同比增速。
其中,一季度GDP环比增长5.7%,明显高于前两个月的6.7%,已连续四个季度同比增长超过5%。中国经济韧性仍强,“十四五”规划提出,积极扩大国内需求,在保供稳价方面,明确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增强创新能力,加大财税支持力度,推动现代化基建投资,扩大内需目标,增加就业。同时,我们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提高就业和科技创新能力。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2部门联合印发《工业和信息化“十四五”规划》,重点提到:到2025年,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普及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普及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这意味着,未来,工业互联网平台正积极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普及率突破前高。
世界两大经济体经济也正进入复苏期,更重要的是,从全球主要经济体的角度看,工业化进程正加速推进,社会产出和经济增长均较快回升,由此将提振工业生产和消费。
中证报:监管层的态度不断改变,对大宗商品交易的监管趋向中性,背后的原因有哪些?
“监管越来越趋向趋严。全球大宗商品、产业链、供需基本面的错配等因素,将影响各类商品的交易情绪。监管角度是从全球看,最主要的监管手段是高度关注商品价格的涨跌,虽然也希望商品价格在近期能有所表现。但是,从全球视角看,商品价格短期的波动以及自身的供需基本面还处于相对低位,后市,监管会非常趋严。”安紫薇表示。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认为,大宗商品价格的涨跌与全球经济的基本面、政策环境密切相关。中国目前处于城镇化的尾声,新的的政策环境、新的增长点还没有出现,通胀的上升压力不大。从全年来看,一方面是通胀的压力,另一方面是新的增长点。全球主要经济体中,除了中国,其他主要经济体均面临较大的通胀压力,这意味着需求端与供给端的不匹配。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和全球经济增速下行并不相匹配,因此需要重点关注全球的供需错配,特别是中国。
从已经发布的PPI数据来看,从4月份数据看,生产价格指数环比上涨0.7%,同比上涨9.5%,3月同比上涨8.8%。PPI涨幅连续4个月维持在1个百分点以上,显示出我国物价的上涨压力依旧较重,对于货币政策而言,仍将保持“以我为主”的节奏,避免不必要的紧缩。